2019年2月8日,素以“学霸”人设立于世人面前的演员翟天临在一次直播中意外翻了车。翻车的诱因,是他与网友们互动时的一句,“知网是什么?”
知网是什么?这对于广大高校学子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作为国内最大的一个学术期刊平台,知网是高校学生们进行学术研究查阅资料、撰写毕业论文查重无法绕开的一张网。
不识知网,这显然与翟天临此前所立下的“学霸”人设不符。随后,翟天临学术论文涉嫌抄袭被顺藤摸瓜查出。
这场假学霸现原形的故事固然大快人心,但此后愈发严格的学术审查与毕业论文要求,也就成为了高校学生头上的紧箍咒。网友们将翟天临翻车的这一年戏称为“天临元年”,与之相伴,还有对知网与日俱增的不满与厌恶。
01天下苦知网久矣昨日,“中科院将用万方和维普代替知网”、“知网价格年均涨幅近20%”、“知网续订费近千万”、“知网涨价是否伤害了科研环境”等词条相继登上微博热搜,引发舆论热议。
在经过一天的舆情发酵后,中国知网发布声明称“将继续向中科院提供正常服务”,但今年的采购模式有所调整,由统一集中采购模式转变为有需求院所组团联合采购模式。
有网友调侃道:“也就是中科院,换成别的单位还真硬刚不过知网。”毕竟,作为国内规格最高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学术机构,中科院旗下院所众多,且享受着充沛的政府科研资金支持。
国内高校与中国知网的相爱相杀由来已久。此前高校圈中也有不少大学因不堪知网的高价重负,选择放弃使用知网,甚至联合抵制知网。这其中,甚至不乏北京大学等国内首屈一指的985高校,但最后都是迫于压力,无疾而终。
不仅是各大高校,高校学生们每年在毕业论文需要查重时,面对知网高昂的查重费,也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
此番,连国务院直属单位、科研资金雄厚的中科院都无法负担起中国知网的高价文献资料库的费用,可见知网的溢价之高。
知网每年涨价幅度究竟有多大?或许能够从武汉理工大学在2016年发布的《图书馆关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暂停下载的补充说明》中窥见一二。
武汉理工大学在说明中表示,2020年以来,中国知网对学校的报价,每年价格涨幅都超过10%,特别是2012年涨幅高达24.36%。从2010年至2016年报价涨幅达到132.86%,年均涨幅为18.98%。
中国知网这一学术资源平台隶属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其背后的母公司为A股上市公司同方股份。
同方股份2021年半年报显示,同方知网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9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892.7万元。令人意外的是,同方知网主营业务的毛利率高达51.3%,在同方股份所有子公司中,排行第二高。
可是,一旦联想到中国知网近年来令不少高校深恶痛绝不断涨价的高价服务,同方知网的高毛利来源也就瞬间明了。
02世界上最好做的生意是垄断中国知网店大欺客、漫天要价,让一众高校与学子苦不堪言。究竟又是什么导致了知网的猖狂?这便不得不提到知网的商业模式。
像知网这类学术文献资源平台,其主营业务主要是向高校等学术机构提供学术文件的搜索与下载服务,而各高校则以学校的名义统一购买此类资源库的使用权限。在校学生可以通过校内网站接口接入知网,从而免费下载文献。而非高校学生用户,则需要自己掏钱付费下载。此外,知网还提供毕业论文查重功能。
学术文献的来源,则有两大渠道。一方面,知网会从相关学术期刊中购买文献;另一方面,知网与各大高校展开合作,获取学生的毕业论文。
也就是说,知网充当了一个学术文献搜集再售卖的中间商角色,文献查阅下载服务售价与搜集成本之间的价格便是其毛利来源。
从文献获取成本上来看,知网的成本其实并不高。从相关期刊收录文献,走的并不是直接付费模式,而是下载收益的分成模式。学生在学时所写论文,如若发布在期刊上,版权便归属于期刊,知网直接从期刊收录即可;如若是未发表的论文,如毕业论文,则版权归属于学校,知网与学校谈妥版权,版权费则是通过相关额度的知网阅读卡进行代偿。
可以发现,知网不仅仅在下游用户端面前有着强势地位,在上游供应商面前,也有着说一不二的议价能力。这种议价能力,则来源于知网在这一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从学术资源数量上来看,国内95%以上的正是出版学术文献都被知网收录了,其中还有不少具有排他性,即被知网收录后,不得再被其他学术资源平台收录。
此外,因高校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过查重这一关。而知网又是国内唯一一家获批出版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电子期刊平台,也就是说,硕博论文查重只能在知网进行。加之2011年后,本科生论文也需要进行查重,各大高校对知网的使用便成为了一种必需。
这样的业务模式就造成,当学生写出论文后,能够发表的影响力最大中文文献库平台只有知网。而学生想要查阅资料、进行论文查重能够使用的最大最全的中文文献库平台还是知网。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凸显,一边不断压低成本,一边不断提升售价,世界上最好做的生意就是垄断,经济学常识诚不欺我。
03如何走出这张“知识之网”垄断的商业模式,对企业而言自然是天大的好事。这意味着,这个市场几乎没有竞争,有的只有源源不断而来的现金流。但对于社会整体效益而言,垄断却是莫大的伤害。
失去竞争后的市场犹如一潭死水,垄断的企业也因为没有竞争存在从而变得不思进取。不少高校学生吐槽知网使用体验糟糕,却依然不得不咬着牙继续使用。
另一方面,本身知识传播,尤其是学术论文此类带有一定正外部性的知识,在市场商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垄断,也就成为了学术的嗜血者,不断打击着学术创造的积极性。
知网的垄断现象其实已经获得政界的一些关注。去年12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发现自己主编的《中国经济史词典》被知网收录成电子版后,自己作为作者却无法免费下载,随而一纸诉状将知网诉诸法庭。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委员鉴于此事针对知网的垄断行为进行了相关提案,希望破除知网困境。
事实上,知网早期成立的初衷便是一项知识工程,意在为高校提供便捷的知识共享平台。大家都知道,知网的英文所写为CNKI,其完整英文为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而早年间政策上的倾斜,也是出于公益便民的角度考虑。只是没想到随着时间推移,屠龙少年有一天也变成了恶龙。
而解决知网困境的思路也无非两条。一是解除知网在政策上的倾斜,使其完全进入市场化竞争状态中;二是真正创立由国家主导的非营利性学术资源平台,使知识能够充分自由流通。只是从目前知网的体量来看,想要破除这张“知识之网”的强大粘性,还需要下不少功夫。
原文链接: http://www.zdm5.com/news/256.html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只提供存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